交感神经链综合征

交感神经链综合征

概述:交感神经链综合征(sympathetic chain syndrome)是多病因导致长期隐性存在的临床综合征。当神经节损害严重及代偿能力削弱时出现典型症状,常被延误诊治,多在尸检中偶然发现。因受损的交感神经节不同,临床表现不尽相同,但都有共同的临床症状。如疼痛、感觉障碍、血管功能障碍等。

流行病学

流行病学: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,两性均可发生,临床上并不少见,但目前国内尚未查到较全面的发病率统计资料。

病因

病因:许多病因可引起交感神经链综合征,如各种急性及慢性感染,全身性或局部感染,各种内源性、外源性中毒,以及外伤、脊柱退行性疾病、肿瘤、血管性疾病和慢性刺激性病灶等。

发病机制

发病机制:本病因不同交感神经节受损,而导致相应临床表现。病理改变因原发病不同而异,感染性炎症引起,可见到细胞内空泡形成及脂肪变性,伴神经节间质及周围组织充血、水肿和浸润,中毒和败血症引起可见神经节细胞坏死。

临床表现

临床表现:
    1.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,两性均可发生,临床上并非少见,因在晚期才出现典型症状,使临床诊断率较低。多为亚急性或慢性起病,亦可急性起病,通常有转为慢性迁延、时起时伏的趋势。局部交感神经链病变的基本特征是:具有节段性不对称性及强烈扩散性和周期性加重等特点,因受损的交感神经节不同,临床表现不尽相同,但都有共同的临床症状。
    2.疼痛及感觉障碍  疼痛呈发作性或持续性,伴发作性加剧,夜间较重,情绪波动、体力劳动、天气变化及寒冷刺激等因素均可使疼痛加重,范围较弥散,有广泛扩散趋势。受损交感神经节的体表投射区可出现压痛,如发现压痛点常有助于定位诊断。可出现各种各样的感觉异常,如麻木、蚁走样感等,客观感觉障碍较主观症状轻,多为痛觉异常,温度觉异常较少见,触觉及深感觉障碍更少见。
    3.皮肤及附属器改变  皮肤可出现刺激性症状,如出汗增多及立毛反射亢进;亦可表现为功能缺失症状,如皮肤导电性能减低、出汗减少及立毛反射减弱等。此外,皮肤还可出现营养障碍、干燥萎缩、毛发脱落及指(趾)甲变脆等。
    4.血管功能障碍  主要表现为小动脉和毛细血管痉挛,亦可出现血管张力减退,甚至发生麻痹,以及躯体神经功能障碍。

并发症

并发症:与原发病相关,同时存在原发病临床表现。

实验室检查

实验室检查:
    1.血尿便常规及生化检查,与原发病相关。
    2.脑脊液常规检查多无特异性。

其他辅助检查

其他辅助检查:
    1.头颅、肢体影像学检查有鉴别诊断意义。
    2.药物和毒物检测也具有病因鉴别诊断意义。

诊断

诊断:根据某一侧交感神经支配区内出现发作性或持续性疼痛,或交感神经节投射区有明显的压痛,可考虑本病。

鉴别诊断

鉴别诊断:本病须注意与脊髓空洞症、心绞痛、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等鉴别。尚需注意不同病因的鉴别。

治疗

治疗:急性期及慢性期急性发作病人需卧床休息,受损部位应避免较多的活动,可针对致病因素尽早采取相应的措施。
    药物治疗主要是对症治疗及改善新陈代谢。目前认为交感神经节封闭疗法是治疗本病最有效的方法之一,可用于急性及亚急性期。可应用各种维生素治疗,大剂量维生素B12, l000μg/d,肌内注射,通常可缓解疼痛。

预后

预后:与原发病相关,而交感神经链综合征常被延误诊治,多在尸检中偶然发现。

预防

预防:提高临床医生对本病的认识,早期诊断治疗,可以有效的缓解临床症状。

轻触这里
关闭目录

目录

Copyrights 2005-2022 导医网 版权所有